扬州贝克强迫症心理咨询工作室治愈一名厌食强迫症患者的案例
扬州王滋
2015.2.26
背景简介:L,20岁,长春某一重点大学经济系本科生,身高161厘米,体重98斤,年年奖学金得主,父亲为一小学校长,母亲为一学校老师。症状主要为厌食,对食物敏感,反复纠结能不能吃。患者2014年7月28日第一次咨询,到2015年1月29日为止,经过10次咨询,患者已经能很好的理解森田疗法的精髓,症状对自己的影响已经很小,根据量表和我的观察,基本达到痊愈的标准。
第一次咨询:2014年7月28号(15:00-16:00)
患者主述:去年11月份就医,医生诊断为强迫症,主要症状为对事物的敏感,甚至有点恐惧。患者初三时因为压力大,出现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怀疑等症状,曾经去过重庆医科大学治疗过。患者的父亲是一位领导,对患者的要求极高,不允许患者反抗,造成患者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甚至出现如果患者与小朋友一起玩一段时间,患者都会出现强烈的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学习而浪费时间。正因为患者的完美主义情节。使得患者在大学里年年都是奖学金获得者,但是用患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虽然自己成绩优秀,但是自己活的一点不快乐。
治疗:这是一名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完美主义是患者强迫症形成的内因,完美主义既是患者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年年奖学金),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对事物的恐惧)。父亲的严格教育是其形成完美主义的环境因素。另外从患者嘴中得知,她寝室的另外5名女生,为了身材苗条,晚饭从来不吃。正因为她吃晚饭,觉得和其他女生格格不入。当今社会为了追求身材苗条而做出的一些极端的行为也是成为她强迫症的环境因素。
第二次咨询:2014年8月4号(16:00-17:00)
患者主述:这周对性格进行接纳,比较痛苦,但是患者觉得万事开头难,吃得苦中苦,方的人上人,一直在坚持着。患者觉得打破完美主义情节,就是向社会妥协。患者告诉我,她成绩虽然很好,但是她的内心一直很自卑。独立性不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事先规划好,按部就班。
治疗:患者根据我的治疗方案已经做出了改变。这是治疗的前提。有些患者一旦接受咨询,就觉得全是心理咨询师的事情,自己不需要改变。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心理咨询师能为患者指引方向,但是最终需要改变的还是患者本身,没有患者的实践,咨询师的话全是空话。患者对强迫症的治疗已经做好了准备,知道万事开头难,忍受初期的痛苦才能实现更快的增长。这说明患者是很聪明的,她知道什么事情都不是容易的,正因为患者的这种接纳,使得今后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另外患者表面很自信,其实内心很自卑,这是运用了反向防御机制,用外表的假象来掩饰内心的脆弱。强迫症患者往往都是自卑的,但是因为好强的性格,外表往往很光彩夺目。对任何事情都首先规划,这个本来是好事,但是患者做的过度了,企图以不变应万变,所以造成了对环境的不适应,造成了痛苦。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这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对环境的豁达。
第三次咨询:2014年8月14号(14:00-15:00)
患者主述:最近好很多了,不像以前那么强烈的纠结了,包容自己,想到精神分析学派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不是太明确,所以想让我解释下。感觉自己应该正常的吃饭,正常的呼吸,正常的生活。
治疗:因为患者对改变自己痛苦的准备比较充分,所以在她身上强迫症治疗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结合她的具体情况,我告诉她,本我就是你想吃东西来满足自己的身体需要,超我就是因为环境等因素,希望自己苗条而排斥吃东西。正确的应该是在这两我之间找个平衡点,既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也尽量保持身体的美丽。患者能初步的感到自己应该正常的吃饭,正常的呼吸,正常的生活,这也就是为所当为的真正含义。患者朦胧的感到为所当为,体现了她的一种追求上进的力量。
第四次咨询:2014年8月21号(15:30-16:30)
患者主述:最近感觉一般,甚至有些退步了。对自己的要求又恢复到原来的高要求,对食物又重新挑剔了。这段时间。患者不由自主的紧张,焦虑。
治疗:出现症状的反复属于正常。强迫症症状的反复在强迫症的治疗中是普遍存在的。我告诉他这一情况,让她能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反复,从而能平静的面对自己的病情。我告诉她,凡事需要个过程,事物发展总是曲折的,前进的。所以要有耐心对待这一情况。我让她还原个真实的自己,告诉自己,很注重身材,这是爱美的女性所普遍存在的,接受这一现实,就让她的内心不是那么冲突,那么纠结了。我让她辩证的看待自己,为了保持身材,不是绝对的不吃,也不是绝对的猛吃,不是那么绝对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不是一个静止的点。最后我叮嘱她,凡事要顺势而为,不要那么刻意。
第五次咨询:2014年9月2号(9:00-10:00)
患者主述:暑假在家没事,学习了汽车驾照。理论考试没有通过,心情沮丧,觉得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倒霉的总是自己。
治疗:考试没通过心情沮丧是正常的,要承认这种情绪,不能排斥,否则又会陷进强迫的循环。强迫症究其本质就是对自然的不服从。考试没过,心情沮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不要给自己幻想:考试没过,自己不在乎,丝毫不影响生活的假像。那是一种完美主义,那是一种不切实际。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不是只有快乐。所以要给自己个真实的表露。患者误认为之前的努力都白费,是一种“成功至上”的错误认识。所以面对失败,不能全盘否定,要在失败中找教训,失败中找经验,以致取得成功。患者认为“倒霉的总是自己”是一种绝对化和灾难化的错误思维,我也在咨询中指出这点,使患者认识到世界的二元性。
第六次咨询:2014年9月13号(9:00—10:00)
患者主述:患者又感到自己焦虑,痛苦了。到医院就诊,医生告诉她是强迫症的复发,使她更加恐惧了。总感觉自己意志力薄弱,逃避现实。
治疗:再一次强调治疗中的反复是正常的。我们面对反复要有颗淡然的心情,从容的去面对反复的问题。这次咨询我跟她强调一点,没有人生出来就是意志力很强的,没有人生出来就能面对痛苦的人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她的完美主义在作怪,想让初出茅庐的小孩抗的起社会的重压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人生不断要锻炼,不断的去成熟,接纳自己的能力。我让患者放弃完美主义,降低要求,不要苛求自己。
第七次咨询:2014年10月13日(19:00-20:00)
患者主述:近一个月有所改善,能带着焦虑去生活,带着万一去生活,不再钻牛角尖,觉得每个人应该适应生活,感觉不等于现实。
治疗:从患者的主述中,我看到了强迫症康复的端倪。这是个可喜的现象。“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在中国的意译,按照中国森田疗法泰斗施旺红教授的话说,森田就是“带着()去生活吧”,(括弧内可填写症状,情绪)。为什么有些患者说森田疗法没有操作性,因为他片面的理解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意思,根据施旺红教授的话,很好操作。患者对生活的认识已经由被动变为了主动。我记得我高中班主任说的一句话:当你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你只能适应环境。因为改变环境是困难的,改变自己是容易的。另外患者体会出感觉不等于现实这一认识是不简单的,因为强迫症患者就是太相信感觉,把感觉太当回事,所以痛苦,当分清感觉不等于现实的时候,痛苦也就减轻一半了。
第八次咨询:2014年11月15号(10:00-11:00)
患者主述:最近依赖,烦躁,想回家,情绪得不到释放,有遗弃感,自卑,希望外界环境如自己所愿,一旦有所冲突,就烦躁。
治疗:从第六次咨询至今,治疗的时间为平均每月一次,跨度变长。可见患者的改变是可喜的。患者情绪的压力和悲伤与长春天气环境等有关。11月份,东三省已经很冷,天气对人体一种激素有影响,天气冷,激素分泌过少,情绪就比较压抑。我与她阐述了这个情况。我让她不要把事情分的太清,要混沌点生活,混沌点学习。因为如果分的太清,就容易走极端,所以混沌就是一种类似与辩证的世界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联系,互相依存。我也提出“接纳完美就是改变完美”这一观念,让其对完美主义有的放矢,从而改变自己的完美主义。另外和她阐述了“强迫症的治疗就是蜕变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这一观念。
第九次咨询:2014年12月21日(10:00-11:00)
患者主述:遇到事物,“不能吃”这一念头条件反射式的出现,好像改不了。患者认为自己把食物看的太重,太敏感,事自己痛苦。
治疗:固定格式:遇到xx,xxxx情绪就条件反射式的出现。这个问题经常困扰强迫症患者,究竟该怎么做,是个问题。有些人面对这种条件反射就产生一种排斥,想消灭这种情绪。这是错误的,越消灭越痛苦,越消灭越沮丧。因为这是正常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这种条件反射式的症状是有意义的,它反应了你内心的想法,与你潜意识思维是一致的。第二,这种症状久了,容易形成一种习惯,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说是正常的。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我的治疗就是不管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排斥,关注条件反射式排斥后面的接纳。所以说,条件反射式后的接纳才是更有意义的。
第十次咨询:2015年1月29号(10:00-11:00)
患者主述:这段时间似乎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一遇到与症状有关的情节,就产生焦虑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因为接纳了,所以不会对自己产生过多的影响。认为自己面对情绪,症状没有办法,只能无为即有为。这不是一种逃避,这是一种智慧。其实自己本来就是个正常的人,因为爱美,所以面对食物有点“小情绪”,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情绪也是正常,如果没有这种小情绪,肆无忌惮的吃的话,说不定哪天变为了一个大胖子。患者对自己又恢复起信心,对自己的体重不再那么重视了。她说:生活不是心中所想,而是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
治疗:我很可喜的看到患者有这种体会,根据我的观察和量表的测试,患者已经基本达到痊愈的水平。强迫症的症状是正常的,但是患者因为自己的疑病体质,视为不正常,企图消灭它,进而形成精神交互作用,形成强迫症。认识到强迫症症状的正常性,是一个扭转方向的根本问题,是强迫症痊愈的基石。我很高兴她能体会到这点。“生活不是心中所想,而是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并不是出自名人之口,但是是我听到的世界上最美的话,
它体现了一种心随境动的灵性和一种随遇而安的淡然。
以上就是我对这位病友治疗的全过程,希望对大家的强迫症治疗有所帮助。谢谢L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