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强迫症治疗之糊涂一点
强迫性穷思竭虑是种很痛苦的体验,患者一定要把思考的问题思考的透透彻彻,一点不能出差错。不管什么问题,不管问题是以何种形式出来的,都要把它解决的很清楚,搞的患者很痛苦。其痛苦的来源主要是焦虑,一种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对此,我建议大家的方法是糊涂一点,置问题于不顾,这样就会好点。
我举个例子来说吧:大家也许会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1+1=2?大家也许对这个问题 困惑很久。其实这不是个问题,这是约定俗成的,你是想不出结果的,别说你,就是华罗庚,陈景润这类高端的数学家,他们对这类问题也束手无策。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就应该“糊涂”一点,你说1+1=2,我就认为你1+1=2。这样就撤掉了冲突的一方,矛盾就不会建立起来,焦虑也就会减少很多。
(这篇文章也许你一遍看不懂,如果一遍看不懂,就多看就遍,意思就会明白了)
59强迫症治疗之行动
引子: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强迫思维的,对于强迫行为不怎么适用。
强迫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想,无论是强迫性穷思竭虑,还是强迫性对立,强迫性意向,强迫性计数,都是想。病友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思,想的头痛头裂,也要把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想明白。我在此告诉大家:不要想了,不要思考了,没有用的,关键是在行动。
如果把强迫症病友 打个比方,那么最恰当的就是幻想家,空想家。大家想想看,对不对。为了想,他们可以不上学;为了想,他们可以不工作;为了想,他们躺在床上可以几天不下床。但是想能解决问题吗?你想煤气别爆炸,煤气就不爆炸了吗?如果你真的有这种功能,你就可以进入联邦调查局了从事追捕恐怖分子的工作了。关键的是下床把煤气闸门看看,有没有关紧,有没有泻气。关键的问题就是森田说的“带着症状生活”,“带着症状行动”。
行动是改变世界的方式,思考不能改变世界。 行动!
60强迫症治疗之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究其本质,就是为了减轻强迫症所造成的焦虑而表现的某种仪式行为。它的治疗与强迫思维不同,不能用上篇文章说的行动来治疗,相反,它需要阻止行为的产生。所以这个治疗要比强迫思维的治疗复杂些。
“剥离症状”,是强迫行为治疗的一个专业术语。我简单的说说它怎么实施吧(现在只是简单的说明原理,如果想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来帮助完成)。当强迫行为要产生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做行为,而是应该告诉自己:“这是强迫症的症状,并不是现实存在的东西。”这样以把症状与现实 区分下来,断绝之间的条件反射的关系。这里有个误区,我写出来帮助大家理解理解:
问题: 我为什么不做强迫行为了,但是焦虑还是继续存在啊?
这是个典型的问题。强迫行为的产生与消失,和焦虑的产生和消失,是两种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说的简单点,他们是两回事,彼此不互相联系,没有关联。做与不做强迫行为,焦虑都会由发展到高潮再到消失的过程,自然形成。
治疗强迫行为的方面有系统脱敏法,满灌法等,具体的治疗必须由专业咨询师协助治疗。
61 强迫症治疗之abc法则
在心理学界,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做abc法则。a指刺激我们的事物,b指我们的信念,认知,c指我们所造成的情绪。理论的内容是:产生我们情绪c的原因并不是刺激我们的事物a,而是我们的信念b,正因为不同的信念认知b,造成了我们的不同情绪c。在强迫症上也一样,产生我们恐惧,焦虑情绪的不是外界刺激物,而是我们的不合理信念b。
举个例子说吧,同样的为什么1+1=2,造成我们焦虑,而普通人却不以为是,不是1+1=2这个事件,而是我们的不安全感和追求完美主义(b),造成了我们的焦虑。
如上所述,如果大家想治疗强迫症, 并不需要解决外界的事物a,而是应该从我们的内心出发,找出那些不合理信念,纠正它,完善它,这样,才能从根部铲除强迫症。
62强迫症治疗之森田
许多病友曾经问我:“王老师,强迫症治疗用森田方法怎么样?”我说:“你选择的道路是对的。我就是用森田疗法痊愈的。”但是又有些人很排斥森田,他们告诉我:“王老师,只要不讲森田,你对我讲什么都行。”难道是森田不适合他们吗?答案是否定的,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了解森田,没有真正的体会森田,可以这么说,如果你真正体会了森田,那么你就能走出强迫。那我就结合我的情况,讲讲森田在生活中的运用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森田疗法是日本的森田正马教授发明的一种疗法,它结合中国的道法和禅法,讲究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生活方式。它告诉人们,任何症状都是“虚,假,空”的,我们不需要解决它,只需要“带着症状去生活”,接纳它。
我们病友产生强迫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 “症状”的排斥,其实无论哪个症状,它都是正常的,你能说哪个人不怕煤气爆炸,哪个人不怕艾滋病,哪个人不怕癌症,但是我们强迫症病友把它视为“异物”,想把它消灭的无影无踪。其实这种想法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做到,换个角度说也就是没必要做到。既然它是正常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排斥它呢?既然它是正常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看做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包容它呢?森田疗法中讲究的是“无为”,我把它打个形象的比方,就是我们坐在独木舟上,沿着河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达到心情的一种极度恬然。河水把我们带到哪儿,我们就去哪儿,我们毫无抗争,我们毫无怨言。这是一种随遇而安,是一种“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的淡然。我们与天地一起转动,我们与河流一起流淌,我们就是河流,河流就是我们,浑然一体,宠辱不惊,此时“无为”也就“有为”了,能更好的把我们从强迫症的泥沼中解救出来。
63强迫症治疗之存在的合理性
许多病友经常问我:“王老师,为什么是我得了强迫症,而不是别人啊?”“为什么是我这么痛苦而不是别人啊?”我说:“就是这样,就是你。”
德国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你每次考试都想拿第一,但是成绩出来后你却不是第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你就是那个实力,也许你能某次拿第一,但是你不可能每次都拿第一;你想把手洗的很干净,不得病,但是你还是得病了,因为手是洗不干净的,总是会有细菌的。“存在”的就是事实,它总与“理想”有些距离。如果你总在想象,那世界会怎么样?希特勒的母亲在怀希特勒时,差点把希特勒在肚子里流掉,如果她说:“我如果把希特勒流掉该多好,那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了!”但是可能吗,再怎么想,他也是幻想,而不是现实。
所以我劝大家对待事情,不要总想为什么,为什么受磨难的总是我啊?为什么是我得强迫症啊?记住,这就是事实,无法更改的事实。我们应该多想想怎么办,在无法更改的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做一些改善,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64 症状是“忘记”不了的——心理学上的“白熊试验”
1987年,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简单却令人震惊的实验。心理学家把志愿者分为三个组,然后给他们播放关于白熊的影片,影片长约50分钟,看完影片后,心理学家分别对3组志愿者说:■“你们要记得那头白熊哦。”■“你们可能会喜欢上那头白熊”■“你们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一年之后,哪组志愿者对心理学家说的话最有印象呢?结果竟然是被告知“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的一组。由此可见,你本想忘记某事,却向大脑发出了“记住它 ”的命令——抑制思考反而激活了思考。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白熊试验”,它告诉我们,对于事情,你越想忘记,反而“记得”的越清楚。
我们强迫症病友对于这个结论是深有体验。当某一天,我们出现了“煤气爆炸”的想法时,我们恐慌不已,害怕自己又重新出现强迫思维,于是告诉自己,我不能想这个事情,不能想这个情境,不能思索这个问题,但是任凭我们怎样“忘记”,症状却丝毫没有减轻的迹象,相反却越来越深了,牢牢固在我们的脑中了。
既然我们“忘不了”强迫思维,那么我们就换种态度,包容它,接纳它,与它和平共处。其实这样强迫症的症状会更快的消失,因为你不关注它了,它就识趣的走开了。
65情感的五条规律(森田)
1 如果对于情感听之任之,即顺从其自然的变化,便会形成山形曲线,经过一起一伏,最后消失。
2 情感如果满足其冲动时,便会顿挫,消失。
3 如果习惯于同一感觉,情感则变的迟钝。
4 情感如果继续受到刺激,以及注意力集中于此时,就会更加强烈。
5 情感是依靠 新的经验去体会,并通过反复体验去培养。
|